原声中国
《原声中国》记录的是民歌里的“淳浆原酿”,拨开层层包装把鲜活的生命唱给你听。在天地间,在山川旁,在土炕上,用歌喉袒露心扉;用歌者的故事讲述命运;用旋律见证历史的变迁;用最纯真的乡音拉着你放下脚步,回转生活的起点。在《原声中国》里,镜头带着你从极冷到极热,从极高到极低,从风沙到海浪,从西北花儿会的隔山放情到“生苗”爱音的窃窃私语,从陕北新生儿的说喜到湖北土家族的舞丧,从大兴安岭的一千颗树到雷州半岛的一千条船,从三江源头的一滴水到草原游牧民族的一坛酒。这一切的一切是用歌声编织的文明之网,在把生命的礼赞传唱。每集片中涉及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这也是一首民歌产生的土壤和基础。每集都围绕一个主人或者几个主人公的故事展开,他们会完成一个心愿,或者一个仪式,或者发起一个任务,围绕这些事件的推进和完成,来介绍一个地区的人文风情的介绍,人物故事的背景介绍,以及一首或者多首和剧情有关的民歌。民歌部分在片中也起到不同的作用,有的承担的是一个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人物之间情感交流和沟通的手段。这些民歌都是来源生活,有的传承于祖先,经历了岁月的历练,最终通过主人公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以后传唱出来,所以一个故事最动人的部分都会浓缩到一首民歌里。这些民歌不仅有历史的味道,最重要的是有每一个人生活的滋味。
张东健的Back To the Books
张东健将担任书店顾问出演JTBC纪录片《张东健的Back To the Books》为观众介绍世界名牌书店 。该纪录片中会介绍有100多年或数十年历史的世界着名书店运营的秘诀和他们对社会变化的贡献。会分为中国、法国、日本、韩国篇4部,于每周二晚11点播出。演员张东健首次参与了纪录片《back to the books》的旁白制作,以特有的沉稳、稳重的声音为纪录片增添文化的厚度。 特别是中国篇(第一集)和韩国篇(第四集)张东健将直接担任自由撰稿人,现场用讲故事的形式传达中国《先锋书店》的历史,以及韩国传统书店的价值。张东健说:虽然平时对书也很感兴趣,在纪录片制作过程中感受到了共鸣和其魅力。很多人为这次制作都准备了很长时间,希望能很好地传达作品的意图给观众。29日(周二)播出的《张东健的Back To the Books》第一部中国篇,将提取被CNN评为中国最美书店,并且被BBC评为世界最美十大书店之一,也是一座城市的标志的先锋书店。第2部的法国篇以电影《午夜巴黎》、《爱在黎明破晓前》等经典电影为背景,也是安德烈·纪德、欧内斯特海明威、沙特尔等世界级20世纪文学家的社交场所的一家老书店。而第3部日本篇介绍了漫画书店《蜡笔屋(crayonhouse)》,以及店主小渊惠子的经营哲学。最后第4部韩国篇介绍了人文艺术空间《巡和洞天》、《INDIGO书院》等小书店带来的新的文化趋势。
城市24小时
由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系列纪录片《城市24小时》(第一季)于2019年5月20日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首季《城市24小时》聚焦郑州、武汉、深圳、成都、厦门五座城市,以一天24小时为观察轴线,通过不同时间节点上真实和鲜活的生活图景,找寻每个城市独特的气质和个性;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琐事中还原被忽略的城市之美。 城市24小时》是一部由多位导演合作创作的中国纪录片,于2019年上映。电影通过对不同城市在24小时内的生活和人文进行观察和记录,展现了现代城市的多样性、活力和变化。影片由多位导演共同执导,包括张旭、张昱、海金星、纵红雨、喻峰、俞格、李泽英、林宸西、麦克峰、方程、杜马斯然、王绮娴、赵擎、刘宁宁、周凝等,每位导演都负责一个城市的拍摄和记录。 电影通过镜头展现了不同城市在24小时内的各种生活场景,包括城市的早晨、白天、傍晚和夜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城市的居民、工人、商贩、行人等各个群体的生活和工作。电影展现了城市的多样性,包括不同城市的建筑风格、交通状况、人文习惯、社会现象等,展现了现代城市的丰富面貌和多元文化。 电影通过真实的记录方式展现了城市的活力和变化。从繁华的商业区到拥挤的交通路口,从热闹的市场到静谧的巷弄,电影通过对城市生活的观察和记录,呈现了城市的脉搏和魅力。同时,电影还通过对城市居民的采访和生活细节的刻画,展现了城市人民的生活态度、情感和日常琐事,让观众更加真实地了解城市的人文风貌。 《城市24小时》作为一部探讨现代城市生活和人文的纪录片,通过对城市不同时间段的观察和记录,展现了城市的多样性和变化,让观众更加深入了解城市的魅力和生活面貌。影片通过丰富的画面和真实的记录方式,呈现了城市的活力和多元文化,让观众对城市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
*